初稿本來寫了一些資料與數據,但沒時間交叉比對畢竟我也不是在寫論文,所以本文僅以我這幾年的觀察來聊聊。我想寫這篇文章的契機是今年夏天的時候,排球ONLY因為版權方的要求而停辦,我因為興趣使然,查了2014到2024年間臺灣個人舉辦的同人誌販售會的數量,再加上我對同人誌販售會的觀察,有感而發。
同人場的定義
何謂個人主辦ONLY呢?同人場可以大致分為:
- CWT、ICE、COOMIC、PF、FF等綜合同人誌販售會場次,多為公司行號舉辦
- 上述大型場次中的連攤企劃(又稱PETIT ONLY、連攤ONLY)
- GJ工作室、布穀町等公司所舉辦的單一主題場次
在這些同人場以外,有著「單一主題」加上「不為公司所舉辦(開不了發票)」的同人場次,就是個人主辦的ONLY。二創ONLY則是「單一主題」的「二次創作」。
回歸同人場最基本的定義,「同人誌販售會是交流、販售同人誌的集會」,故基本組成由社團以及一般參與者構成。以最嚴謹的定義來看,Cosplay、舞台活動,以及一些ONLY常見的大會活動,都是附屬品。
換句話說,如果沒有任何社團販售商品,同人誌販售會是無法成立的。
而臺灣的販售會商品大致分為兩類,一類是同人本,另一類則是諸如壓克力、徽章、海報等周邊。跟同人誌販售會的發源國日本不同,日本的販售會仍是以販賣同人本為主流,而臺灣場上體感周邊對同人本可能逼近1:1。
儘管這10年來,同人圈常有出本vs.出周邊之爭,但我不打算在著這篇文討論這件事。我想提的是創作總量的問題。
先提結論,我認為個人主辦ONLY場會越來越少,是跟販售商品減少有關。不是本子或周邊的其中一方減少,而是總量的下降。
因為粉絲沒時間創作了
雖然沒有實際的數據,畢竟問社團虧多少或賺多少很沒禮貌,但我以這十年的觀察來看,能在同人場上靠著出本、出周邊賺錢的社團絕對是鳳毛麟角,就讓我假設多數的社團是用愛來發電創作吧。
比起10年前的2014,2024的現在,串流影音、手遊盛行,有更多彩的活動消耗掉粉絲的時間了。單以手遊來看,根據MIC的調查,臺灣有69%網友習慣遊玩數位遊戲,近八成玩家每日遊戲時長介於2小時內。根據《2023台灣手機遊戲玩家調查》,手遊玩家每天玩手遊的時間為1.33小時。
此外,「推活」這類準備祭壇、應援活動、包場電影也開始流行,粉絲有更多表達愛的方式了。
當二次創作不再是表達愛的管道,還有其他的娛樂來瓜分時間,那麼還有多少粉絲還願意把時間投入創作呢?
所以,對於整體的創作量越來越少,我並不是很意外。
而且官方周邊也越出越多呢
另一個我認為會影響同人商品數量的因素,則是官方周邊的增加。
臺灣的動畫週邊除了版權代理自行在臺灣印製外,大多源自於日本。以日本動畫的市場為例,動畫週邊的市場金額在疫情後逐年成長。相關數據請參考日本動画協会的アニメ産業レポート,「商品化」的逐年數據:産業統計の調査・発表 | 日本動画協会。
實際觀察市場,官方出的週邊類型,除了過往常見的明信片、資料夾、海報以外,近年絨毛娃娃、壓克力、徽章的種類也越來越多。
對於消費者來說,假設他的預算有限,既然今天官方已經出了壓克力,消費者為什麼要買二創的壓克力呢?
而對於社團來說,因為二創是少批量印製,無法降低成本,毛利一定遠低於官方。當官方出了同樣商品時,社團還可能會踩到官方規範。各方衡量之下,弊大於利,社團還願意出周邊嗎?
出本的人少了,出周邊的人也少了,賣同人商品的ONLY還能存在嗎?
綜合場次當然也會碰到這兩個問題,但綜合場次能靠著複數作品,以社團數量維持。但是單一主題的ONLY呢?
個人主辦的「人」
就算某個主題能有一定數量的社團,我認為未來趨勢也不會是個人主辦出來辦ONLY了。
以我的經驗,非正職的粉絲要舉辦一場「正常的」ONLY,需要半年也以上的時間準備。
由於需要安排社團以及印刷相關的活動,主辦者有擺攤或主辦合本經驗為佳。在願意印製的創作者減少的情況下,又沒有組織傳承下來的經驗,要從哪裡生出一個有經驗的主辦者?
萬一新手主辦沒經驗,不幸搞砸,百分之百活動當天晚上直接大炎上。這看在其他可能跳出來辦活動,未來的某個主辦眼裡,應該是很駭人的景象吧。2024年的現在,新手主辦是不太能有任何閃失,因為失敗的風險超大。(不止是ONLY,這其實是現今社會的共通現象,本文不多贅述。)
綜合上述三點,我很難不悲觀地想像,臺灣個人主辦的二創ONLY會越來越少。
那麼版權炮的影響呢……?
儘管我是因為版權方跳出來才有感而發,但我認為這只是話題的引爆點。2014以來,受到版權方要求停辦的ONLY如下:
- 2017 YOI ONLY (曼迪代理)
- 2020我英ONLY(羚邦代理)
- 2024排球ONLY(羚邦代理)
這類事例其實不常見,至少現在還不是常態發生,我認為現階段影響還不大。
個人感觸
我算是喜歡辦活動的人,我也很喜歡看著場次上大家為愛奉獻的樣子,而同人場大概是我心中最上乘的愛情表現了。對於做出這個「以後沒人想辦ONLY吧」的結論,我是有點感慨的。
真希望我能在疫情減緩,市場復甦後的未來五年被打臉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