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劇場次:12/12午場,劇情走執行死線+停止直播的A2結局。
原先是五月要看的劇,沒想到因為疫情爆發,一路從延到八月,最後走進劇場居然是12月了,久違看劇,還是開心的。我並沒有看過連續劇版本,但相信朋友的「看不懂就是編劇的錯,是他沒改好讓你看懂」,我完全沒做功課就走進了劇場。
整體來說,以改編劇來講,算是過了合格線,整體劇情架構完整,也有帶到核心理念。
不過,在更進一步開始談劇情前,我很想先問……臺灣是很流行觀眾決定結局的互動式參與嗎?
我看的臺灣舞台劇不多,但繼上次的《焢肉遇見你》後,又一部交由觀眾決定結局的戲,我對這安排真是有些膩了。我實在很想問問這些編劇是不是很擔心觀眾看到睡著,才要放入互動要素。
不可諱言,投票系統很有趣。我工作領域跟LINE Channel與bot開發有關,實際玩過投票系統,我能知道他們規劃了很棒的參與流程,使用者在觀劇前的登記,以及劇中參與公投的體驗體驗非常好。
多重結局設計本身的缺陷
不過回歸到腳本內容,我並不覺得把劇情發展交給觀眾是個好主意。
主要是因為,路線分歧會造成劇情的節奏跟配重比例很怪。為了鋪陳,共通路線的劇情通常寫得不差,但為了讓觀眾有夠多的資訊做出選擇,共通路線份量也會最重。然而,迫於總長度限制,一過了分歧點,剩下的時間就不多了,劇情就會開始趕火車。
本劇也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——上半場的節奏很不錯,觀眾可以和緩地進入主題,也好好地交代了幾個重要角色的背景以及心境。但上半場結束時有第一個分歧點,這導致下半場開始以後,因為要交代分歧造成的結果,劇情變得過於細碎。轉場太多就算了,處理很多議題的手法都也變得很粗糙。例如:喬安與大芝對犯罪者家族立場的爭論,以及王赦的「不是每個人的家庭,都有機會讓他不成為犯罪者」,這兩段的論述都淪於說教。
而且這兩段演員演技很好,情緒渲染十足,但即使舞台表現很好,直接放了完全沒有修飾,超級直白的說教台詞,就算演員演技好也沒救吧。
第二個分歧點則在逼近結尾,之後直接交代個人結局。這時候更沒有時間處理轉折了。
我個人是很希望比起提供四個結局這種花俏的手法,應該先把單一結局寫好。這齣戲給我的感覺,比起想說個好故事,更像是想試圖啟發觀眾對於自己的選擇能影響到甚麼程度的想像。
畢竟,畢竟著重多重結局的劇情本身,結局應該會處理得更好,或是一開始就該規劃雙結局讓大家選要看哪場。
……因為目的是啟發觀眾,如果是平常就有思考這些議題的人(例如我)來看,說教的感覺就更濃厚了呢……而且我最討厭被說教了。
有些舞台演出安排很不錯,像是模擬戲院開槍營造出的不安,以及應思聰最一開始出現異常的徵兆,都滿有趣的。不過,這些巧思並不足夠彌補上述的劇本缺陷。
結論
投票系統很好玩,還是可以去體驗看看。
不過,比起舞台劇,我更覺得自己參與了一場座談會或是工作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