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ess "Enter" to skip to content

閱讀紀錄:求生之書

  • 求生之書 THE GIFT OF FEAR
  • 作者: 蓋文.德.貝克(Gavin de Becker)
  • 譯者: 梁永安
  • 出版社:臺灣商務
  • 出版日期:1998/10/15

因為Back to basics的介紹 借了這本書,雖然已經絕版了,但圖書館還有書可以調閱,不難取得閱讀的管道。

本書文筆流暢,而且翻開第一頁就讓我大笑出聲:

男性,不分年紀、地域都要比女性來得暴力。
職是之故,本書在提到暴力犯的時候,用的一律是男性化的代名詞:他。女性可以驕傲地告訴世人,在暴力這件事情上,她們不打算和男性一爭長短。由此可見,政治上正確的事情,不一定在統計學上也正確。

不過這並不是一本講兩性平權的書,而是教讀者如何從一些跡象預判真實世界裡會遭遇到的危險。

貫串全書的邏輯大致上是:人類都有行為的原則→多數人想要滿足這些原則→無法滿足時,將產生反抗,這些反抗有時候會驅動暴力行為。而暴力行為有跡象可尋,你其實具備能力,可以察覺一些細微的跡象,這些覺察就叫做「直覺」。當你的直覺出現時,你應該相信你的直覺。

約束人類行為的原則一共有八條:

  • 我們尋求與別人發生聯繫。
  • 我們會因為失去什麼而難過,所以我們盡量避免失去。
  • 我們不喜歡被拒絕。
  • 我們喜歡被肯定和受人注意。
  • 我們花在避免痛苦的力氣比花在尋求愉快上面多。
  • 我們不喜歡被嘲笑和愚弄。
  • 我們在意別人怎麼想我們。
  • 我們尋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生活。

我很喜歡他歸納出來的這些原則。人類大多數的行為可以被這些原則解釋。他也有說明為什麼有些人原則被破壞後,會選擇犯下暴行。

……對個人發展最有益的七大能力,分別是激勵自己的能力,不畏挫折、堅持下去的能力,不太早自滿的能力,調節情緒的能力,抱持希望的能力,同情的能力,克制衝動的能力。
犯下暴行的人,多數都未習得這些能力。

書裡的「不要把犯罪者當作和正常人不同的人」也是很棒的論點。因為如果你一開始就貼上「我們不一樣」,等同放棄了思考,你就不會知道為什麼他犯下暴行。最後的章節挑明憂慮是自己產生的一種延宕措施也很讚。不愧是許多人推薦「可以改變思維」的一冊,許多論點都有助於啟發對於犯罪者的想法,希望有機會可以看到再版。